您所在的位置:即墨信息港 > 即墨乡镇 > 移风店镇

移风店大欧鸟笼:传统技艺插上“数字”翅膀

发布:2024/4/30 13:34:18  来源:即墨信息港  浏览次  编辑:佚名

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的大欧村,几乎家家户户都制作鸟笼,被称之为“鸟笼村”。“张院的簸箕、毛子埠的升,大欧的笼子进了京”,当地流传甚广的民谣,透着当年名扬京城的骄傲。如今的“大欧鸟笼”,更是搭上了数字经济的快车,一跃变身“网红”,成了带动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。

据清同治年间成书的《即墨县志》记载,大欧鸟笼的制作始于明代,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。到清朝顺治年间,大欧鸟笼编织技艺进入鼎盛时期,大欧村开始有人前往北京开设店铺,专做鸟笼生意。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和鸟的不同习性,先后研制出了画眉笼、百灵笼、八哥笼等多种规格、不同造型的鸟笼。大欧鸟笼进入北京市场后,深得京城王公贵族、八旗子弟的追捧,因而名声大噪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因日寇入侵、连年战火,大欧鸟笼的制作几近停止。新中国成立后,当地党委、政府组织手工艺人逐步恢复鸟笼生产,成为大欧村的一项集体副业。改革开放以后,大欧鸟笼的制作重新兴旺起来。2009年大欧鸟笼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;2015年被列为(第一批)山东省乡村记忆名录,成为一个文化符号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鸟笼制作行业中来。

吴金昌是大欧鸟笼的第19代传承人,至今已经从事大欧鸟笼制作40多个年头。“大欧鸟笼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过100多道工序,主要包括选料、下料、制料、雕刻、组装等,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。”吴金昌介绍说,大欧鸟笼制作的核心技艺是鸟笼框圈的“加料蒸煮撤浆”,其工艺十分考究,因而大欧鸟笼具有不干裂、不变形、坚固耐用的特性。对于传统技艺,吴金昌有自己的理解和坚守。别人家早就开始用机器制作鸟笼,然而吴金昌经过考察实验,最终却没有选择机器,而是继续沿用手工制作的老工艺。“机器没有人心细,硬性的处理鸟笼的部件,只会令鸟笼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,更会失去了大欧鸟笼的手工本质。”吴金昌给记者展示自己收藏的精品鸟笼,“一个纯手工制作的鸟笼,颜色会随着时间慢慢地变化,结构也会变得越来越结实,这是机制鸟笼所达不到的。”

经过几百年传承,大欧鸟笼制作技艺越发精湛,也催生了鸟笼的多样形态。按照形状划分,大欧鸟笼有圆形、方形、扁形、花鼓形、凸腰形等40多种;而按照规格划分,高至1米、低至0.2米,大、中、小型号应有尽有。除常见的画眉笼、百灵笼、八哥笼外,近几年还先后推出了绣眼笼、靛颏笼、麻花笼、天坛笼等新品种。“南方鸟笼一般为方形,而北方鸟笼一般为圆形。”吴金昌介绍,“比如画眉鸟体型小,所以画眉鸟笼整体也小,一般是方形;百灵鸟是地栖鸟,笼子里不用装栖木,但要用较高的底圈,防止百灵鸟把铺在笼底部的沙子弄出去;相思鸟好动,笼子里一般有三根栖木,方便它跳来跳去……”酒好还怕巷子深。据吴金昌回忆,他刚开始做鸟笼的时候,经常为销路犯愁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鸟笼销路渐渐好起来,村里人开始挑着担子去青岛市区卖,要坐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,路上很辛苦。“如今村里成立了鸟笼专业合作社,有了电商,不用出门鸟笼就卖出去了。”吴金昌说。

目前,大欧村共有450余户、1500多人,全村90%以上的村民从事鸟笼行业,是全国最大的鸟笼加工专业村,也是青岛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。近几年,大欧村成立了4家合作社,电商业户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,目前已达80余家形成了“合作社+农户+电商”抱团发展模式,鸟笼每年产销量达60多万件,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,产品远销美国、法国、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。

“‘虽繁不能简其工,虽小不能改其精'。这是大欧鸟笼几百年技艺传承的祖训。”吴金昌说,“大欧鸟笼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民间手工技艺遗产,除了消遣娱乐、修身养性之外,还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价值、学术研究价值。把大欧鸟笼技艺传承好、发展好,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

相关文章

文章随机推荐
Copyright © 2003-2009 Shuzire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